1、玉米作为旱田作物,1531年已传入传统上被认为“贫瘠”的广西地区。另据同期湖北《建始县志》记载,“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苞谷、洋芋或蕨薯之类,深林幽谷,开辟无遗”。据此分析,玉米的传入和传播( )
A.改变了中国的经济重心
B.得益于农产品的普遍商品化
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D.标志着农耕文明达到新高度
2、在一个初始力量的推动下,可能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导致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多米诺骨牌效应”。下列事件不属于蒙古西征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是
A.火药等技术的西传
B.马其顿王国被吞并
C.大规模的民族迁徙
D.马可·波罗自陆路来华
3、东晋南北朝时期,间或举行的考试科目为秀才和孝廉两科。秀才主要考对策,有时兼及经文;孝廉则主要考查儒经。南朝梁武帝在各州郡县又设“州望”“郡宗”“乡豪”专司搜荐人才。这反映出当时( )
A.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
B.人才选拔出现集权趋势
C.门阀士族影响力削弱
D.考试选官开始受到重视
4、下面所示为某时期少数民族民歌。这些民歌( )
“羊角花儿四季开,红军大队来羌塞。打倒土豪分田地,各寨成立苏维埃。”(四川羌族民歌《各寨成立苏维埃》)
“纳西人跟着闹革命,管理江山来作主。”(云南纳西族民歌《红旗漫天舞》)
“红军北上打日本,阿伦盼望早回程,解教各族受苦人。”(贵州仡化族民歌《红军阿鱼水情》)
A.抒发了全面抗战时少数民族的同仇敌忾
B.体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群众基础
C.承载着红军战略转移过程中的历史记忆
D.反映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得人心
5、1952年至1953年,北京历史博物馆制定了“中国通史陈列”的新原则,即“把主要力量放在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上”,增加以汉画像石等为载体的牛耕图和收获图,减少展示文化艺术或宫廷生活的陈列品。北京历史博物馆的这一举措( )
①凸显了文化建设的人民性 ②意在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③印证党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④顺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下表是20世纪50-70年代西方某国各项经济指标增长率(%)统计表。据此可知,进入70年代该国( )
时期 | 国民生产总值 | 私人投资 | 劳动生产率 | 年失业率 | 消费物价 |
50年代 | 3.3 | 3.5 | 2.7 | 4.4 | 2.1 |
60年代 | 3.8 | 3.9 | 2.7 | 4.6 | 2.8 |
70年代 | 2.8 | 2.9 | 1.2 | 6.3 | 7.8 |
A.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恢复自由放任经济模式
C.政府放弃国家干预经济
D.经济发展已经显现困境
7、大生纱厂是由清末状元、企业家张謇于1895年在南通创建的私营棉纺织企业。2022年,205卷大生纱厂创办初期的档案(1896-1907)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其中最为珍贵的部分主要包括:纱厂以股份制方式运行的文献;建造厂房、引入英国纺纱机器、购买日本物料等文献;经营上海至南通之间航运线路、南通天生港自开商埠等文献;捐资通州女子师范学校、震旦学院等教育机构和南通新育婴堂等慈善机构的文献。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①表明中国建立了完善的近代社会救济体系
②为研究南通近代社会发展提供了全面证据
③彰显了实践创新与社会责任并重的企业家精神
④见证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历程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8、下图为全球100强非金融性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在资产、销售和就业上占总公司的比重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 )
A.国际组织促进了世界经济增长
B.金融市场一体化和金融机构扩张
C.南北差距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D.世界各国的经济相互依存度增加
9、墨子在《非命》篇中,反对儒家所宣称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命定论,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认为真正能够决定国家命运或个人命运的,是主观的“力”。这一主张
A.违背了当时社会发展潮流
B.得到了当时各国国君的推崇
C.体现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D.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的愿望
10、20世纪20年代,欧洲知识分子悲叹西方社会的衰落,当时出版的《西方的没落(1918—1922)》一书,也认为欧洲社会已进入了其存在的最后阶段,接下来是不可逆转的衰落。上述认知形成主要是因为
A.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B.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C.一战后欧洲优越感的丧失
D.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11、如表所示是与中国古代农业相关的史料。据此得出的历史结论最合理的是( )
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未;未耨之利,以教天下 | 《周易》 |
古者垂作耒耜,以振民也 | 《说文解字》 |
后稷,播时百谷 | 《尚书》 |
弃为儿时,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树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 | 《史记》 |
A.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中国农耕文明植根于悠久的历史传统
C.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人工栽培农作物的国家
D.原始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原始农业的兴起
12、明朝“一条鞭法”将所有类型的土地都称为“田地”,用相对统一的税率进行征收。同时该法还废除了原来通过粮长、里长征银的办法,规定所有税银一律由官府统一征收和解运,使征税方式由“民收民解”逐渐转变为“官收官解”。由此可知,“一条鞭法”( )
A.有效减轻了农民阶级的赋役负担
B.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
C.提高了公共财政体制的运行效率
D.有助于中央集权统治的强化
13、《尚书》云:“封,元恶大憨,别惟不孝不友。”其意思是,最大的罪恶是不孝敬父母、不恭敬兄长。对于上述“罪行”,“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材料反映的是中华文化崇尚( )
A.民本思想
B.严刑治国
C.家族伦理
D.道法自然
14、“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清末十多年间实施新政的约称,其涵盖的时间,通常指自1901年至1911年,涉及的范围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多方面。下表为新政举措及结果。根据表可知新政( )
新政举措 | 新政中的新群体 | 武昌起义后独立都督的身份 |
废除科举、鼓励地方兴办新学堂、鼓励民间留学;预备立宪,中央设立资政院,地方设立咨议局;各省编练新军;设立陆军部,统帅全国陆军;设立度支部,宣布只有中央才有对外借款及铸造发行货币权。 | 学堂学生、留学 生;立宪派(地方 绅士、新兴资产阶 级);新军。 | 新军将领13个、巡抚2个、布政使1个、提督1个、参议1个、咨议局议长3个。 |
A.重塑了政府的中央集权
B.促进了政治权力继续下移
C.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直接推动辛亥革命的爆发
15、到2016年底,河南省兰考县全县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2.3万户、7.7万人减少至1047户、312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24%,115个贫困村有114个实现退出。2016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257.6亿元,同比增长9.4%。这些成就( )
A.说明居民消费结构得以改善
B.得益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
C.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
D.体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
16、2023年3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东周时期后寨墓地考古发掘资料。考古人员在山西朔州发现321座东周时期墓葬,出土的陶器风格独特,其中带耳陶罐(如图)等器物与内蒙古的东周墓葬出土器物相似。这( )
A.印证了东周文明起源于山西朔州文化
B.说明内蒙古文化领先于山西文化
C.表明中华文化起源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D.体现出区域间存在文化交流现象
17、1941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整顿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充实基层,这些措施( )
A.是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体现
B.有力支授了前线百团大战
C.有利于克服根据地的困难
D.践行了党的全面抗战路线
18、据史料记载,清朝定额租制下,“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交租之外,两不相问”“农勤则倍收,产户不得过而问焉”。这说明当时( )
A.封建土地制度趋于瓦解
B.农民的经济依附关系被解除
C.佃农拥有了土地所有权
D.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已分离
19、汉代郡守可以“辟举六百石以下幕僚属吏”,唐代节度使拥有更大辟官权。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但行省及下属各级官吏皆“受命于朝而后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汉唐地方官员权力有限
B.行省制度影响深远
C.郡县、藩镇制保境安民
D.元朝中央集权加强
20、下表可用来说明,王安石变法( )
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 | 实行“均输法” |
熙宁二年(1069年)九月 | 实行“青苗法” |
熙宁二年(1069年)十一月 | 实行“农田(水利)利害条约” |
熙宁二年(1069年)十二月 | 实行“募役法”(即免役法) |
熙宁三年(1070年)十二月 | 实行“保甲法” |
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 | 实行“市易法” |
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 | 颁布“方田均役法”“保马法” |
A.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操之过急
B.主要保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
C.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
D.重视对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21、鲁迅曾指出:“最初,文学革命者的要求是人性的解放……大约几年之后,阶级意识觉醒起来,前进的作家就都成了革命文学家。”对这一转变起到明确推动作用的是( )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文学革命论的提倡
C.民主与科学的普及
D.对传统文化的批判
22、战国初期魏国西门豹治邺(位于殷墟以北15公里),邺县还有“为河伯娶妇”的风俗,时任邺令西门豹表面上遵循本地习俗,实际却借口把女巫及其弟子和三老先后投入漳河;战国中期孟子与梁惠王谈论行政之道时,讲:“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 )
A.儒家民本重民思想已经出现
B.神权与王权结合的理念遗存
C.国家治理的理性化价值取向
D.官僚政治与民间传统的碰撞
23、希罗多德在《历史》开篇中说:“把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出来,是为了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司马迁在阐述《史记》撰写宗旨时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由此可知,他们都
A.真实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貌
B.具有历史学家的使命感
C.展现丰富的历史与神话传说
D.受到大一统时代的影响
24、如图是1845年发表的绘画《安多弗巴士底狱——捡骨头求生的穷人》,主要描述当时英国安多弗济贫院院长对该院实行监狱式管理,他克扣济贫院的食物份额,人们饥饿难耐,为啃食腐烂骨头上的残剩物而发生哄抢。作为图像史料,它可用于研究英国( )
A.工业革命的进程
B.工厂制度的弊端
C.社会保障的演变
D.工人运动的发展
25、西欧封建有学生对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很感兴趣,因此对其产生展开研究,他作出表格如下:
传统与问题 | 制度设计和后果 |
法兰克人进入罗马境内,疆域变得更为辽阔,占领地区社会动荡,原有统治秩序已经崩溃,本身处于氏族社会,部族长老山头林立,面临本地贵族势力的挑战,首领无法绝对掌控。 | 放弃照搬罗马中央集权体制,接受日耳曼氏族制分权现实,吸纳罗马贵族和部族上层,逐渐形成层层分封的封建等级制的王国。但国王实际权力有限,封建领主势大,王国分裂割据。 |
罗马帝国衰亡时期,传统使用奴隶生产的方式已被证明效率低下,因此已经开始提高劳动者的地位,给予一定自由,使用隶农生产,激发生产积极性。 | A |
法兰克人进入罗马境内,文化落后,被当地人民排斥乃至敌视,缺乏共同语言和文化认同,感觉遍地皆敌。 | 国王接受罗马文化信仰,皈依基督教,取得教会支持,为统治披上合法神圣外衣,将基督教会变成封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使中世纪西欧逐渐成为基督教世界。 |
罗马帝国衰亡时期,曾经兴盛一时的城市大多衰败没落,商品经济破坏严重,治安状况恶劣,城市无法迅速重建,与农村相差无几。各地需要尽快恢复发展和秩序。 | B |
(1)请你在表格中填上恰当文字。
(2)综合以上因素,怎样看待中世纪西欧封建制度?
26、用合适的制度创设内容填空
中央官制:秦( ),汉武帝( ),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朝( ),清雍正( )
地方制度:秦(郡县制),汉初( )
选官制度:魏晋( ),隋至清(科举制度)
27、唐代文成公主远嫁他乡,留下了一段民族友谊的佳话。从下图选项中,我们可知文成公主远嫁之地是是
28、填空题
(1)四大农书分别有《汜胜之书》《_________》《农书》《_________》。《伤寒杂病论》奠定了后世_________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_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2)1687年牛顿出版了《_________》一书,1900年普朗克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1859年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发表了《_________》一书,创立了生物进化论。
29、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贯穿着整个世界近代史。它既包含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过程,又包含资产阶级按自己意愿改造世界的过程。
(1)按照提示,完成内容。
(2)根据上表内容,结合所学,谈谈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影响。
30、原则
(1)限制王权:通过___________分权的办法来分割和架空君主的权力,使国王受到___________和议会的限制。
(2)议会至上:议会成为一个常设性___________机构,由它掌握立法、财政、司法、军事等最重要的国家权力。
31、观察中国古代各朝疆域版图,回答问题
(1)请按照示例将表格空缺处填写完整。
朝代 | ①: | ②: | ③:唐朝 |
判断依据 | ④: | ⑤: | ∕ |
加强对地方统治的措施 | ⑥: | ⑦: | ⑧: |
(2)概括这三幅图所反映的我国历史发展特点。
32、我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逐渐融合;中央政府也非常重视地方机构的设置,推动了历史的发展。从历代中央政府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举措来看,按照这种分类,将下列事件填入表中相应空格(填写字母)。
A.征伐匈奴B.设河西四郡C.宋与辽夏金等政权并立与对峙D.文成公主进藏E.榷场F.伊犁将军G.昭君出塞H.宣政院I.开通丝绸之路J.驻藏大臣
民族融合的方式 | 措施 | |
战争 |
|
|
和亲 |
|
|
机构 |
|
|
互市 |
|
|
共治 |
|
|
33、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不仅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将下列“重要时期”与同时代的“重要史实”相对应(填写字母)。
34、英国世界地位的演变
35、冤家宜解
《原是一对老冤家, 法德化敌为友对世人的启示》这是新华网一则报道的标题。假定这篇报道由你来撰写,必须从历史的角度回答两个问题:
(1)为何说法、德两国是一对“老冤家”?
(2)法、德两国是如何“化敌为友”的?
36、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37、有关鸦片战争,在历史与现实中有不同的认识。
近160年前发生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这种看法在研究鸦片战争的学人中认识大体是一致的。一百多年来,鸦片战争史研究取得了相当丰硕的成果,但对这场战争及对其后中国历史的影响,人们的评价并不一致。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我想,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评论,在科学认知基础上的评论,总是会得到更多的认同的。鸦片战争史研究涉及的问题非常之多,本文想就这场战争究竟是不是鸦片战争以及它的基本评价问题,发表一些浅见,……1840年到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中国的历史文献从来都如实地称之为鸦片战争。当时的英国对此也是没有疑问的。但到了后来,英国的某些政治家和历史学家却力图证明鸦片在当时整个局势中只是一个次要的,而不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因此他们认为称这次战争为鸦片战争是不恰当的。在他们看来,这场战争主要起因于东西方文化冲突,或则把这场战争说成是由于东西方法律制度不同而引起的争执,或则把这场战争说成是英国为了要求在“平等”地位上进行正常贸易。总之,力图说明这是先进的西方文化与落后的东方文化的战争。
——蒋大椿《关于鸦片战争的评价问题》原载《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04期
评材料中关于鸦片战争的不同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8、(26分)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请回答
(1)中共八大为这一探索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4分)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的决定?(8分)
(3)十一届三中全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有何重大意义?(6分)
(4)中共十四大在这一探索过程中作出了怎样的贡献?(4分)
(5)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的主要趋势是什么?(提示:从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两个方面加以概括(4分)
39、鸦片战争的原因、结果和影响分别是什么?
邮箱: 联系方式: